Governing Scientific Accountability in China

Educational Module Resource for Chinese Scientific Practitioners

Mission Statement “生物科技的公众参与”中文教学模块的介绍:

This Educational Module Resource (EMR) on the public engagement of science for Chinese institutions is a key deliverable for Dr Joy Zhang’s ESRC project. It aims to promote institutional awareness of public engagement of science and establish curriculum change in key Chinese institutions.

The EMR is co-authored by Dr Miao Liao (CATSED, Ministry of Science in China) and Dr Joy Zhang. It is funded by the ESRC and the University of Kent. We are also grateful for Professor Lu Gao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o act as the EMR China Coordinator. She organises and overseas the trial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lectures in different Chinese institutions.

We provide an abridged Student Version of the lectures below. In you have any queries, or if you’d like to receive the free full scripts with supporting materials for your teaching in China, please contact Dr. Joy Zhang (y.zhang-203@kent.ac.uk).

这套生物科技的公众参与中文教学模块(Educational Module Resource, 简称EMR)的产生是基于ESRC项目 “中国科研公信治理”的调研成果,以及此项目于2017年3月底,在中国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举办的“科技⻛险与公共参与国际培训研讨会”上中英多方学者的讨论。我们旨在建立一套能够介绍欧美相关经验,但又能和中国国情接轨的课程,希望从理念和实践两方面帮助中国科研工作者高效获得(海内外)公众对中国科技投入与产业化的理解及信任度,推动中国科研界对建立成熟顺畅的与大众沟通渠道的探索。本教学模块初衷是帮助任课老师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教学脉络,以使其能把相应知识点整体或局部地融合到其目前的教学中,本模块也希望能够作为研究生以上科研工作者自学的材料。

此讲义试用稿由廖苗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melian@yeah.net)和张悦悦副教授(EMR负责人,英国肯特大学,y.zhang-203@kent.ac.uk)联合撰写。我们诚挚的感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高璐副教授(gaolu@ihns.ac.cn)出任EMR中方协调人,组织及回访课程在中国院校的试用。

本课件免费为中国科技工作者提供,在此您将可以看到经适当剪裁的学生版课件内容。但如果您有意将其纳入教学,希望您能对我们有所告知,我们将很乐于无偿向您提供有延伸及注解内容的教师版课件全文,也希望能得到您中肯的批评指正。





Lecture 4

ESRC项目生物科技的公众参与中文教学模块

第四课 讲义

(试用稿)

Instructions讲义使用说明:

请参照对应ppt阅读以下文字。标题数字指代对应ppt文件中相应幻灯片顺序。讲义由两部分组成:目前所示为课程核心内容,我们还相应编写了为教师提供的扩展资料及更详细的教学思路解析,您若感兴趣,欢迎通过电子邮件和EMR负责人,英国肯特大学的张悦悦教授联系索取:y.zhang-203@kent.ac.uk)

Main Text讲义正文

1. 第四课 生物科技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国际经验

- 上一课我们介绍了公众参与有哪些途径、方法,以及如何设计一项公众参与活动,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其间已经介绍了一些国内国外的公众参与活动,比如科学咖啡馆、英国的市民陪审团。本节课将更为详细地介绍国外的一些公众参与活动。

-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知道国外的经验有什么用呢?外国的经验未必适用于中国国情啊。” 有这种想法的同学都挺爱动脑子的,因为确实不能简单的移花接木,而需要因地制宜,但与此同时,从自然科学这个行业看去,公众参与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科研群体来说都不是一件信手拈来的简单事,大家都走过一段弯路,而且所面对公众的质疑有时候是很相似的。

- 所以这节课我们会讨论两类例子,第一类是来自丹麦和英国的经典案例,主要告诉大家,欧洲国家在公众参与这块是怎么从无到有,建立起一个新社会规范的——在讨论这两个例子的时候,我们希望大家不仅仅是关注这两个案例具体讨论了什么,而是留心公众沟通的渠道是怎么一步步建成的。

- 另外一类例子是为了扩展大家的思维的,即除了写个通俗易懂的文章或者拍个迷你纪录片,还有什么新鲜的可以又“寓教于乐”又能和公众“互通有无”的方法。

2. 丹麦:共识会议

- 提起欧洲的科学技术的公众参与活动,人们首先就会想起丹麦国会技术委员会(Dannish Board of Technology,DBT)组织的共识会议(consensus conference),这已经成为公众参与的业界典范。

- 共识会议指的是由决策者组织专家和公众代表进行讨论,让普通公众在掌握相关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对科技发展决策提出观点、意见和建议,形成共识作为决策的参考。

- 但是,无论是学术界和是欧洲的科技政策圈,对丹麦共识会议的实际效果和社会影响,还是有不少争议的。有人认为,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共识会议体现了协商民主的精神并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是很成功的。也有人认为,共识会议的结果并没有对科技政策和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产生具体的影响,在媒体和普通民众当中的反响也不大,并不算成功。那么,丹麦的共识会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3. 丹麦的政治和文化背景

- 要想知道“共识会议”这种制度为什么会在丹麦出现,就要先看看丹麦的社会背景和政治文化传统。丹麦自19世纪中期以来就形成了特殊的“人民的启蒙(peoples’enlightenment)”的传统。这一传统的精髓就是通过让人民接受高水平的通识教育获得一种参与“公共生活(public life)”的能力,形成一种“公开讨论(open debate)”的文化。这一传统延续到当代丹麦的政治文化中,假定普通公民一般都有能力参与复杂的政治决策。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公众参与是丹麦政治文化中自发生长出来的。

- 为了让公民有相应的知识、信息和能力来参与公共议题的讨论,丹麦政府资助了一系列的活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核能问题引发社会讨论时, 政府为公共的宣传活动提供资金, 还资助了非政府组织, 如工会、合作社和环境组织的宣传运动。到了八十年代,新生物技术兴起之时,也延续了这一传统。

- 1985年,丹麦国会成立了技术委员会(DBT),在关于科技议题的公共讨论中作为专家、政府官员和公众三方的协调者。有了这一委员会,以前民间自发组织的(虽然有政府资助)的公共讨论就有了自下而上往政府决策部门传递意见和信息的正规渠道。DBT在丹麦的科技政策体系中发挥着双重作用,一方面激发公众对科技议题的了解和讨论,另一方面把公众在讨论基础上形成的意见传达给政府部门。

- 为了实现这两重目标,丹麦技术委员会尝试开发了多种方式来推行公众参与。“共识会议”这种方式正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种方法。

4. 共识会议的组织架构

- 丹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共识会议的基本组织架构如图所示:

- 首先,技术委员会是由国会成立的

- 技术委员会在一次共识会议中,会组成一个指导委员会(steering committee),由此次会议主题的利益相关方构成

- 指导委员会需要挑选出相关的专家组成会议的专家小组(expert panel)

- 技术委员会要从公众中挑选出代表组成外行公众小组(laypersons’ panel)

- 专家小组和外行小组在会议中进行讨论

- 外行小组形成评估报告,由技术委员会提交给有关的专家、国会议员并向公众公开发布

5. 共识会议的流程:会前准备阶段

-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一次共识会议是如何组织的。首先,丹麦技术委员会选定了一个要讨论的主题,决定要组织一次共识会议了,便会成立一个此次共识会议的指导委员会负责监督会议的筹备过程。通常,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包括来自DBT的一名项目协调人,以及与会议主题有关的各个利益相关方的代表。指导委员会的任务是确保这个主题之下所有重要的议题都能涵盖到,没有遗漏,以及各个议题之间的平衡。指导委员会还要负责提供一份专家名单,之后会议上的专家小组就从这份名单中挑选出来组成。

- 技术委员会要负责选人组成一个外行公众小组。通常,他们先是从市民的随机代表样本库中联系许多人,问他们是否有兴趣来参加共识会议。从愿意参会的人中间,他们要挑选出15人组成外行公众小组。15人规模的小组当然不可能代表丹麦的所有民众,但是委员会选人时尽量做到有一定代表性,包括不公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地域分布。

- 会前,主办方会利用周末时间,对外行小组的成员进行培训,让他们对会议主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具备平均水平以上的知识(‘well-above-average-knowledge’)。在此技术上,外行小组要列出一份讨论问题清单提交给专家小组,包括他们关心什么问题,对什么问题有疑问,认为什么问题重要。

- 根据这份问题清单,指导委员会从专家名单中挑选合适的人选,来组成专家小组。

- 专家小组的职责包括解答公众在科学知识上的疑问,以及就与议题相关的政策的、管理的、社会方面的问题提供专业咨询意见。

6. 共识会议的流程:正式会议阶段

- 正式会议包括三天的议程——

- 第一天:专家小组根据外行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陈述,介绍与所要讨论的科技议题相关的技术的、法律的、经济的、社会的、伦理的各个方面。这些陈述既要传达最先进的知识,也要反应出专业群体中存在的意见分歧,以及各个利益相关者所面临的争议的现状。

- 第二天:外行小组和专家小组之间相互进行讨论。外行小组内部继续进行讨论。

- 第三天:在讨论的基础上,外行小组形成最终的评估和建议报告,提交给与会专家、感兴趣的国会议员,并向公众发布。

7. 案例:1999年转基因食品/作物的共识会议

- 介绍了这么多共识会议的背景和制度设计,大家可能还是不太清楚共识会议到底讨论了什么问题,如何跟科技治理相关。下面就给大家举一个1999年DBT组织的以“转基因食品和作物”的共识会议的例子。

- 在1999年春天举办这个会议之前,丹麦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关管理措施(如对包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进行标识),但是这似乎仍然没有完全打消人们对这项技术的不信任态度。但丹麦公众对于转基因这一新技术的商业化还有很多疑虑和争议,所以丹麦政府想要了解公众担忧的问题究竟是什么。这样DBT组织了一次名为“基因拼接食品(Gene-spliced foods)”的共识会议。

- 当时,因为在这次共识会议中,外行小组向专家小组提出这些问题:

1. 转基因食品的生产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自然过程?转基因食品的开发和生产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2. 食用转基因食品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影响?

3. 如何防止少数公司垄断市场,以至于产品的安全、供应、价格和质量都由这少数几个公司说了算?

4. 如何确保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独立、合格的审批程序和管控?

5. 如何确保消费者能获得有关转基因食品的充分信息?

6. 丹麦和欧盟在相关责任的立法上应该有哪些内容?

7. 转基因食品对消费者有哪些好处?

8. 在研究、开发和生产转基因食品的过程中, 应该有哪些伦理和价值方面的考虑?

9. 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基因工程的审批和监管程序中,如何纳入伦理方面的考量?

-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问题中,哪些是在你们的意料之中的,哪些是你们意料之外的?哪些是你们可以回答的,哪些是不能回答的?

8. 结果和影响

- 在听取了专家小组的陈述和讨论之后,外行小组提交的最终报告。报告结论是:公众不拒绝转基因生物的应用, 但敦促对一些问题采取谨慎态度。组织者认为,这实际上等于是否定了对转基因技术现有的监管条款和现有的技术应用。此外,外行小组认为,要推行转基因技术,应当证明这项技术是对全社会普遍有益的,仅仅是提升生产者和农民的经济利益还不足以让公众完全接受这项技术。

- 在公众(媒体)中的影响:会议开始前一周到会议结束后40天内,总共搜到了16条新闻报道。有一些提到了共识会议的目的是将民众的观点传达给政府,但没有提到任何具体的会议议程和讨论内容。可见,共识会议在公众中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

- 在政府(国会)中的影响:国会工作中有5次提到了共识会议,提到了共识会议作为加强关于技术的公众对话的方式,产生了国际影响;提到了共识会议作为加强对生物技术的伦理反思的方式;提到了民众对于转基因技术的态度并不拒绝;但并没有提及会议具体的讨论内容和建议。

- 可以看到,相比于在公众中的影响,共识会议的结果对政府的影响更为明显一些,至少在政府文件中多少兴起了一些波澜。因为共识会议作为政府主导的技术治理的一种方式(尤其DBT是参照美国技术评估办公室而成立了,目的是进行技术评估以辅助政府决策),主要是为了“影响”政策,通过“获取”民意来更好地制定政策。

9. 练习:PPPI分析

- 介绍了这么多丹麦共识会议的情况。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一次课讲过的设计公众参与活动的PPPI法,尝试用这套方法来分析共识会议。

- 目的:【思考】对于——(1)激发公众对技术的了解和讨论(2)把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传递给政府——这双重目的,共识会议的方法是否能够实现?共识会议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好办法吗?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

- 对象:参与者包括公众、专家、利益相关方,外行小组、专家小组、指导委员会的代表性如何?他们各自的职责是否符合他们的身份、立场和诉求?他们各自参与的积极性如何?

- 流程:流程设计的方案跟参与目的、参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会前准备阶段和正式会议阶段的流程设计好吗?时间的控制好吗?为什么?有什么可以调整或改进的地方?

- 影响:思考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评估共识会议的影响?课上提到的媒体报道和国会档案的方法如何?共识会议还可能有什么长期的影响?如何得知?

- 总结:为什么共识会议被认为是一个经典的沟通渠道?共识会议开创了一种对于科技议题进行决策的新模式。首先,对于公众来说,它提供了一种参与的渠道,让公众以普通公民的视角和立场来认识科技问题并进行决策。其次,对科学界来说,它让专家和外行以一种平等的地位进行沟通,并让专业知识进入一种被外行公众进行调用和评判的语境之中。再次,对政府来说,它提供了一种政府、科学家、公众相互沟通、合作治理科技问题的新的渠道。共识会议开创的新模式体现了科技与社会之间、科技风险与社会治理间的一种新的关系,体现了协商式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在科技治理上的可能性。

10. 英国的“转基因国度?”活动

- 第二个例子是英国的“转基因国度?”

- 大家可能会问:怎么又是转基因!——确实,怎么又是转基因!或许真的是应了中国古话“民以食为天”,在欧美很多国家,转基因作物也是兴起全社会争议的热点议题,而在回应公众的种种质疑的过程中,转基因技术无意中成为很多国家与公众沟通方式与规模的转折点。

- 所以,我们又要说到转基因,英国的这个例子是是2002-2003年在全国范围内举行的一项大型的公众参与活动。此项活动是由英国政府主办的。讨论的主题是“要不要在英国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六场地区性的大型会议,共有超过1000人参加。另有大约675次地方性会议在全国范围内举行,参加人数约20000。主办方收到了超过36000份反馈意见和1200封邮件。

- 这次活动对英国的公众参与有历史性的意义,除了规模大、范围广、参与人数多之外,还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氛围中展开的——此前十几年,英国经历了公众理解科学运动的起起伏伏、生物技术治理的风波迭起、以及公众参与科技的不断尝试,政府、科学与公众在紧张的三角关系中试图摸索出顺畅的相处之道。

11. 英国生物技术治理的背景

- 与丹麦的“大众启蒙”的文化传统相比,英国的政治文化是精英式和“封闭小圈子决策”的。英国也很重视科学启蒙,第一课里我们就提到过1985年英国皇家学会发起的“公众理解科学”运动。但是,公众理解科学运动的隐含的一个预设是:公众不支持科学是因为缺乏知识,了解科学就一定会喜欢科学。有学者把这种预设称为“缺失模式”。

- 然而,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中期英国爆发的疯牛病事件,对英国的政府、科学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疯牛病出现到蔓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科学家都声称造成病症的病毒(BSE)不会传染人,政府也一直采纳这一观点来安抚民众的担忧。当有人感染了BSE的消息传开后,公众对于政府和科学的信任崩塌了。疯牛病“丑闻”一方面使得英国随后的生物技术治理(转基因、合成生物学)面临着公众极大的信任危机,另一方面也促使英国政府和科学界反思其精英化的决策模式以及公众在科技治理中扮演的角色。

- 如果说,公众参与在丹麦是有着深厚传统内生出来的,那么在英国则是经历了重大社会事件后在政治文化转型过程中的尝试。

- 在丹麦共识会议模式的影响之下,1994年,英国政府也尝试组织了关于生物技术的共识会议。这次共识会议由伦敦科学博物馆主办,但不太成功,因为会议的目标并不明确,到底是要对公众进行科学教育,还是进行一次公众参与流程的试验,或者是提供实际的政策建议。最后由外行公众小组提交的报告目的不清、表述不明。

- “转基因国度?”动议的发起:2002年,一个为英国政府提供咨询的第三方机构“农业与环境生物技术委员会(AEBC)”向英国政府建议举办大规模的公众论坛,让公众通过交流、对话,来讨论是否接受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英国政府一方面希望能够了解公众的态度和想法——以往很多社会组织NGO以社会公众的名义提出了对转基因技术的倡议或者抗议,但这些NGO能否代表大量的普通民众的看法呢,政府希望听到更多的“沉默的大多数”发出声音;另一方面,政府认为许多公众沉默或者容易被煽动还是因为对科学技术缺乏知识和了解,通过全国范围的公众讨论活动,能够让更多的公众知晓、消除因无知而产生的恐惧和不信任。

12. “转基因国度?”的制度设计

- 指导委员会:英国政府认为,活动不应该由政府直接出面全权管理,这样会显得太官方不亲民,所以要让与政府有“一臂之遥”的独立机构来主持,同时政府大力支持参与,表示会将公众讨论的结果纳入政策制定的决策之中。于是,就由发起动议的AEBC来组织成立活动的指导委员会,监督整个活动执行过程。于是乎,这个指导委员会如何确保自己在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中立的协调者身份,就成了一个微妙、棘手的问题。他们既不能让公众觉得自己是为政府站台,举办这个活动只是为了宣传政府已经定好的方案;同时,又必须让政府相信,从这个活动中能够得出一些有价值的、对政府决策有帮助的结果。

- 目标设定:这一微妙、棘手的问题就反映在如何设定活动的目标上。首先,委员会对于是否要对公众在讨论之前进行事先的“告知(informed)”就有争议。让公众必须事先去学习了解特定的知识,是促成有意义的讨论的先决条件,但是,先培训、再讨论显然又是设立了门槛。委员会想要为公众设立一个自由讨论的空间,让他们用自己的日常用语(而不必学会科学术语)来讨论。其次,如何让公众自己来设定讨论议题,让讨论能够反应公众真正关心的问题。再次,让讨论的重心放在草根群众,而不是社会组织,因为那些有明确立场的“挺转”或“反转”的社会组织已经有渠道发声了,此次的重点是如何覆盖到不参与社会组织的普通民众。

- 形式设计:在综合上述多方考虑之后,组织者设计出了一套多种形式组合的活动方案。

1. 网站讨论:设立活动网站,提供相关信息,让公众可以了解并通过网站反馈信息;

2. 基础研讨:请市场调查公司组织了9次基础研讨会(Foundation Discussion Workshops),挑选群众代表来进行座谈,从中提炼出讨论的议题,作为之后正式讨论会的材料分发给各个会议组织者。

3. 地区大会:6次地区大会,在不同的地方举行,由AEBC组织。

4. 地方小会:预计由各个地方(省、市)的议会组织40个地方会议,规模较小。但最后地方小会共开了有675次,可见地方民众的参与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

5. 讨论工具包:准备一个“讨论工具包”,里面包括反馈问卷,谁想组织会议可以根据这些材料进行组织。

6. 对照焦点组:同时组织一些不公开的焦点组讨论,找一些不参加上述讨论会的人,调查他们的观点以作为对照。

13. 讨论过程和内容

-大会流程:

1. 主持人介绍大会情况和讨论的议题

2. 与会者分成小组(每组8-12人)讨论1小时

3.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向大会总结小组讨论的要点和结论

4. 参会者填写问卷,反馈他们对转基因作物的看法以及参会体验

-讨论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三个话题,也可以另外发起话题

1. 转基因作物有什么好处?

2. 转基因作物有什么风险和不利影响?

3. 是否应该引进转基因作物?

14. 产出和影响-1

- 经过将近两个月的全国范围的大讨论,最终发布了一份关于公众对于转基因作物的意见和看法的报告。报告有七条主要结论:

1. 人们普遍对于转基因感到不安

2. 人们对转基因的议题参与得越多,态度就越强硬,担忧也越强烈

3. 人们不太支持转基因作物尽早商业化

4. 人们普遍不信任政府和跨国公司

5. 许多人希望了解更多,希望有更进一步的研究

6. 发展中国家有其特殊的利益

7. 人们欢迎讨论,讨论是有价值的

15. 产出和影响-2

- 媒体的报道:讨论及报告的发布引发了媒体的关注。主要的电视新闻节目都进行了特别报道,全国几家重要的报纸也发布了相关的头条新闻、进行了全面的报道。媒体主要评论的是公众意见是否合理以及这样的公众态度对政府提出的挑战。

- NGO的回应:一些反对转基因的社会组织(如地球之友)认为讨论报告的结论正好说明了公众对转基因是拒绝的,对转基因的商业化持反对态度,这正好佐证了他们的立场,政府如果无视群众的态度是很危险的。

- 工业界的回应:作为工业界的代表,英国农业生物技术协会认为这个结果不具有代表性:“只有0.1%的英国公民参与了讨论,99.9%的人都没发声,而那些参与讨论的大都是某些游说团体精心策划的。”

- 政府的回应:

1. 根据预防原则,在一事一议基础上对转基因作物进行有力的管制,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

2. 确保消费者可以通过严格的新标识规定在转基因和非转基因产品之间进行选择

3. 通过制定适当有效的措施,使得转基因作物和非转基因农作物共存

4. 保障农民的利益,为想要种植非转基因的农民提供指导

5. 考虑以公开和透明的方式提供公众所需要的信息的最佳方式

16. 练习:科学家的身份分析

-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利用“转基因国度?”的情境做一个练习。首先回忆一下我们在第一课里讲到过的科学家在公共科学议题中的四种身份。假设你是其中的某一种身份的科学家,你在“转基因国度?”的讨论活动中会扮演什么角色,会如何发言,如何表现?

- 纯粹的科学家:会完全不理会这一活动吗?就当作是外界的一场娱乐活动或者大型作秀?如果政府或者主办方找到你咨询,你会以“太忙不感兴趣”回绝吗?你会只提供一些学术论文然后就不管了吗?

- 观点辩护者:你会积极参与讨论会吗?你会去组织一次地方小会,或者成为组织者的顾问吗?你会为某个NGO站台吗?你会在会议讨论中去与立场不同的人据理力争吗?

- 科学仲裁者:你会去担任活动的科学顾问吗?你会在讨论中评判双方观点的证据合理性吗?如果有媒体采访你,你会说些什么?你会要在这些舆论中有意去维护科学的理性、中立、客观、严肃的权威形象吗?

- 诚实代理人:你会去参加讨论吗?你会给活动提出详细的反馈吗?会写邮件去提出自己的专业建议吗?对于讨论中别人的观点或者发言中的科学问题,你会明确指出,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吗?你会根据公众讨论提出的要求,去做关于转基因作物的健康环境影响、经济社会影响等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吗?

- 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在“转基因国度?”这样的活动中,科学家选择哪一种身份是更好的呢?为什么?诚实代理人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皮尔克所推崇的一种科学家参与公共事务时的身份,因为这种立场提供的专业信息既有一定的参与度和相关性,又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显然也不能一概而论,要视具体的议题和情境而定。对于“转基因国度?”这样的具体历史情境,哪种身份更需要?或者说在治理的利益相关者网络中,不同的部门需要不同身份的科学家来相互制衡?

- 总结:(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练习)英国的“转基因国度?”是一项全国范围的大型的公众参与活动,在英国政府和科学节面临着公众的信任危机、希望恢复公众信任和争取到更多的民众支持的背景之下开展的。抱着尽量扩大影响的目的,组织者尽量扩大规模,调动民众参与的积极性。最后确实也在公众之中引发了比较大的反响。但是由于之前已经形成的信任危机,议题的各个利益相关方相互之间的立场已经形成了较为难以调和的对立。这样对立的立场反应在活动的进程之中,也反应在活动结束之后各方对于结果的评价上。从中我们可以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教训是,信任是脆弱的,一旦被破环,要修补是相当困难的;对立的立场一旦形成,要调和也是颇为不易的。因此,许多科技政策的学者提倡,在科技风险治理方面,要“早期参与”,尽早地让公众以及各利益相关方进行充分的沟通,建立信任。

17. 第二类例子:扩展公众参与的想象力

- 目前为止我们举的两个例子是体制内主导的公众参与活动,他们给出的是两个不同文化传承的国家做出的不同的公参体系。

- 但有些时候,公众参与未必一定是有充足且长期的政府支持。更多的情况下,和公众互动是节点式的非政府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用平易近人的形式抓住公众的关注力,用最简洁的办法传递科技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几个例子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启发,比如公众参与其实可以很文艺。

18. 批判艺术团(Critical Art Ensemble,CAE)

- “批判艺术团”是美国的一个五人多媒体艺术团体,他们会用一些与受众互动的方式来表现当代科技的主题。例如,他们会向博物馆的参观者分发一些无害的转基因细菌。他们以这样的方式来与公众交流,是因为他们觉得:“如果你告诉普通人, 我想和你谈谈转基因, 他们会很无聊。这搞不起一场热情的公众对话。但是, 如果你告诉他们, 我有一个残废的大肠杆菌, 它已经被人类的DNA改造过, 我想给你。人们就会跟你讨论起来。” (CAE成立于1987年, 详见:http://critical-art.net/)

- 2002年,CAE策划了一场名为“分子入侵”的展览。他们选了一些学生试图通过使用无毒的化学试剂对转基因的抗草甘膦油菜、玉米和大豆进行逆向工程。 在这一现场公开实验中, CAE 试图将大家已经接受并习以为常的人工生物学特性转变为敏感的、能够感知得到的特性,从而建立一种“有争议的生物学”模型。最后展示出来的是成排的被反向处理过的孟山都种子生长出的植株。这种“对基因的反向设计” 被称为 “模糊的生物破坏”。

- 通过这样的反向操作,展示生物科技的可感知的模糊性,“有争议的生物学家”的目的是:

1. 终止企业主导的对世界粮食供应的操控

2. 认为所有对环境和人类产生深远影响的生物技术研发和政策都应该进行民主决策

3. 可能对环境产生深远影响的生物技术必须经过长期的研究之后才能获得商业许可

19. 细菌是香还是臭?

- 科学有的时候不仅能帮助我们解决现实问题,还能开拓我们的社会与文化观念。而公众参与能够帮助实现科学的这第二个功能。

- 比如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微生物群落的生物学世界中,同时又生活在一个强调杀菌消毒的文化世界中。嗅觉只是其中一种感官反应, 环境对嗅觉的影响很大。一只精致的奶酪和一只脏脚的气味中含有相同的分子, 但一个是美味佳肴, 另一个就臭气熏天。

- 两位科学家Christina和Sissel想出了一个主意,从人身上收集细菌, 用它制造 “人”奶酪。她们关注的重点是用奶酪作为人类机体的隐喻。

- 2100年6月斯坦福大学举行的第五届国际合成生物学会议上, 她们进行了一次现场奶酪制作, 用全世界合成生物学家群体身上取下来的细菌来制作一系列的奶酪。

- 人身上有无数的细菌,奶酪里也有无数的细菌。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必须与多种多样的微生物共存。细菌与“脏”“臭”联系在一起只不过是一种文化上的塑造,我们未必需要对微生物保持一种“赶尽杀绝”的态度。当细菌可以用来制作奶酪时,我们就和细菌找到了一条互利共存的路。

20. 剑桥三螺旋辩论赛

- 2006年,剑桥大学成了一个名为“三螺旋”的学生社团,致力于科学传播和科学与社会的关系。通过不断拓展外部联系,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遍布世界各地的学生社团。剑桥三螺旋多年来组织了很多科学传播和公众参与的活动,主要面向大学生。

- 他们组织的一项比较成功的活动是辩论赛。社团给250个学校写信,找到了30所学校的50名学生来参加辩论赛。辩论赛的设计如下:

1. 学生们共同阅读一篇文章

2. 从这篇文章中找出四个不同的角度。例如:一场以“如何遏制肥胖流行”为主题的辩论,有这样四个角度——(A)无限医保;(B)征收“肥胖税”;(C)设定最佳生活状态来鼓励人们,比如说“锻炼成为每日必需”;(D)教育人们以更健康的方式生活。

3. 将学生分组,每组从一个指定的角度进行辩论

4. 辩论了一段时间之后,大家投票决定输赢

5. 然后他们可以换到自己赞成的角度,但是要说明换边的理由

6. 换边之后继续辩论,到最后再次投票决定输赢

- 这项活动是针对大学生设计的。辩论赛是大学生喜欢的一类活动,能吸引学生参与的兴趣。在投入辩论的过程中,能够切身体会到,如何在生活中运用知识和逻辑来说服别人。而交换立场的设计,也有助于锻炼换位思考,尝试去理解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态度。

21. 练习:沟通方式的选择

- 第一课讲过沟通方式的三种模型。请大家回想今天课上介绍过的所有案例:丹麦的共识会议、英国全国讨论会、美国批判艺术团的分子入侵展、合成生物学家的人菌奶酪、剑桥学生的辩论赛,在这些活动中,出现了什么样的沟通方式?活动设计中为什么选择这种沟通方式?如果换成其他模式,效果会怎样?

- 缺失模型:公众被动接收知识

- 对话模型:公众主动提供意见、态度、信息

- 参与模型:公众参与进行决策

22. 课后讨论/作业?

- 设想你要去参加一项公众参与活动,可以从以下四类中进行选择:

1. 演讲/接受媒体采访

2. 网上讨论(微博、微信、知乎、论坛)

3. 布展(参加城市科学节或学校的公众开放日)

4. 参加座谈会

- 你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1. 你以什么身份参与?

2. 你面对的状况如何?(是否重要?是否紧急?)

3. 你的受众是谁?

4. 你的合作伙伴是谁?

5. 你有什么可用的资源?

 

Telephone: +44(0)1227 827574 or email us

SSPSSR,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Cornwallis North East, University of Kent, Canterbury, Kent CT2 7NF

Last Updated: 15/09/2017

Image by Steve Jurvetson